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起源于战国时期。据传,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,因为忧国忧民,被奸臣陷害,终投江自尽。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放龙舟、吃粽子、挂艾草等,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缅怀。 端午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。首先是吃粽子,这是端午节重要的食品之一。粽子是用糯米、肉、豆沙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菜叶里蒸制而成的。其次是放龙舟,这是一项传统的水上运动,人们在龙舟上划桨比赛,象征着屈原的精神将会永存。还有挂艾草、赛龙舟、饮雄黄酒等习俗。 端午节在古代文学中也有很多的描写,其中有名的莫过于《离骚》中的“精衣怒马,为我河山。拨开初露,乘风而上。为汝翘首,东望长峰。肝胆涂地,关山阻隔。涉江采芙蓉,兰泽多芳草。采之欲遗谁,所思在远道。还顾望旧乡,长路漫浩浩。同心而离居,忧伤以终老。”这首诗描写了楚国忠臣屈原离开故乡后的悲壮,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 《离骚》,还有许多古诗中也有关于端午节的描写,如《九歌》、《天净沙·秋思》等。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屈原忠于国家、忠于人民的精神一直激励着,看看大家懂得了什么叫做“国家大事,民生至上”,什么叫做“忠诚、勇敢、坚韧不拔”。而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,看看大家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。 端午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。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在家中的亲人,都会在这一天尽量回家团圆。这种亲情、友情和爱情的感召力,也是端午节的一种意义。 端午节、屈原、传统文化端午节起源与习俗
古诗中的端午节
端午节的意义
本文看点